宿遷網訊(記者 顏靖堯)9月,陽光燦爛,美麗鄉村散發著迷人的氣息。記者來到宿豫區來龍鎮光明村,放眼可見綠意盎然。在該村一品居蔬菜種植家庭農場里,一排排高標準設施蔬菜大棚,在陽光的照射下格外奪目。農場的女主人正在大棚中打理著悉心培育的蔬菜。
今年36歲的蔡金玲,曾在蘇州一家蔬菜育種的外資企業工作。在那里,她認識了來自山東的張延凱,兩人相愛后步入了婚姻的殿堂。“有了孩子之后,我對家鄉愈發想念,也希望能圓自己的一個農業夢。”蔡金玲說,2014年,她毅然放棄了高薪工作,回到了家鄉開始她的種植事業。
(資料圖片僅供參考)
起初,蔡金玲選擇在自家土地上嘗試種植蔬菜,一個人張羅著田間的各種工作。“為了家庭經濟狀況能相對穩定些,我們夫妻二人商量后,決定讓張延凱繼續留在蘇州工作,我先嘗試著創業。”蔡金玲回憶,那段時間,她非常辛苦,但為了更好的生活,只能咬牙堅持,最終,蔡金玲的試種效果非常好。緊接著,她開始擴大種植規模。2017年,她承包了當地150畝土地,成立了一品居蔬菜種植家庭農場,開始安裝蔬菜大棚。看著大棚一個接著一個建起,一切似乎都在向著她希望的樣子發展。
但在2018年,就在大棚即將安裝完畢,一場大雪壓垮了農場內一半大棚,這讓蔡金玲感到非常傷心。這意味著,她在蘇州辛苦工作數年,攢下的一大部分錢打了水漂。“當時想著等大棚全部建好后,再購買相關的農業保險,沒想到,這場突如其來的雪讓我損失慘重。”蔡金玲說,面對挫折,她堅持在農業這條路上走下去,眼淚流下來就擦干,雪下得再大,也總會融化。
重建大棚后,蔡金玲對待這片土地,比往常更加用心。她在大棚里種上了小白菜、蘿卜、西蘭花、辣椒、毛豆……每天都在農場里用心經營著自己的事業。為了支持蔡金玲創業,她的公公還從山東來到宿遷幫忙。2019年,張延凱也選擇辭職,來到蔡金玲身邊。
夫妻二人有著多年的蔬菜育種工作經驗,回到光明村,他們決定在農場內繼續選育更加優良的蔬菜新品種,并將選育出的蔬菜新品種種在農場里。
“因為之前在外資企業工作,我們對蔬菜的種子非常了解,但品質好的種子價格也比較高。我們夫妻二人的夢想就是培育出好種子,同時,要讓廣大種植戶能夠花小錢用到好種子。我把光明村當成了自己的第二故鄉,決心在這里書寫青春答卷。”張延凱目光堅定,說出了心中的期許。
目前,夫妻二人將目光放在了十字花科蔬菜上,不斷摸索前進。為了推廣選育出蔬菜新品種,他們經常要到不同的城市,向種植戶推薦種子。“種子是農業的‘芯片’。為了讓種植戶更了解我們的新品種,我們一般會贈送他們一些種子,他們種下后,會自己判斷新品種的品質如何。很多種植戶在第二年會主動找我們下單,他們熱情地告訴我們,從宿遷產出的蔬菜種子,種出的蔬菜品質好、產量高,希望能夠長期與我們合作,我們的種子目前供不應求。”蔡金玲說,2022年,農場銷售額突破了百萬元,蔬菜種子的銷售額要占七成左右。農場最忙的時候,可以帶動50余名當地群眾就業。
今年8月,江蘇省農業農村廳公布了2023年省級示范家庭農場和家庭農場典型案例名單,一品居蔬菜種植家庭農場被評定為省級示范家庭農場,這個消息讓蔡金玲感到十分振奮,她滿臉笑容地說,多年的努力終于得到了認可。
“每一滴汗水都不會被熱土辜負,這是我所堅信的。身在農村,我們能感受到國家對農業發展的重視程度,我們的農場從無到有,走到今天,離不開各項政策支持。如果可以,我們會一直把這項事業做下去……”談起這些,蔡金玲的眼中滿是真誠,她希望自己的經歷可以感染到更多青年人,扎根農村,追逐興農夢想。
農為邦本,本固邦寧。耀眼的陽光下,放眼廣袤田野,處處是生機和希望。在農場的一個大棚前,工人們正將青翠欲滴的蔬菜打包裝車,這些蔬菜將被送往宿遷華東農業大市場銷售。而從這里不斷被打包發出的蔬菜種子,也帶著各自的使命,在遠方,落地生根。
關鍵詞:
版權與免責聲明:
1 本網注明“來源:×××”(非商業周刊網)的作品,均轉載自其它媒體,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,本網不承擔此類稿件侵權行為的連帶責任。
2 在本網的新聞頁面或BBS上進行跟帖或發表言論者,文責自負。
3 相關信息并未經過本網站證實,不對您構成任何投資建議,據此操作,風險自擔。
4 如涉及作品內容、版權等其它問題,請在30日內同本網聯系。